永利官网本科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发布日期:2025-10-15 浏览量:


  我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面向一、二年级本科生开设,作为独立设置的必修课程,严格遵循实践教学大纲要求,在教师系统指导下开展。课程以“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为核心,构建了独立完整的教学体系:通过明确教学目标、模块化教学内容、多元化教学方式及标准化教学流程,与理论教学形成“互补互促”的育人格局,共同构成“理论认知-实践体验-反思提升”的闭环教育链条。

一、教学目标

(一)强化思想认同

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度领悟思政理论,如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认同更深刻。通过参观红色基地、访谈先进人物等活动,直观感受思想力量,将抽象理念内化为自身信念,从而坚定政治立场,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促进品德修养

实践教学为品德养成提供平台。在社区义工、关爱弱势群体等活动里,学生践行道德规范,学会关爱、尊重与奉献。在真实情境中面对道德抉择并付诸行动,逐渐养成诚实守信、友善互助等良好品德,提升个人道德境界与修养水平。

()培养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在思政实践中突破传统思维。例如在社会调研时,针对热点问题探索新颖研究视角与方法,提出创新性见解。在实践项目策划与实施中,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以适应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增进社会洞察

安排学生深入社会各领域,如企业、乡村等开展实践。使其近距离观察社会现象,了解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状况。在分析调研数据与案例过程中,洞察社会问题本质与发展趋势,为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参与社会治理积累经验,提升社会认知的广度与深度。

()提升综合素质

融合多种能力培养于思政实践教学。学生在实践中不仅要运用知识,还需锻炼组织协调、沟通表达等能力。如组织一次思政主题活动,从筹备到实施需多方面能力协同。借此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与品德等多维度均衡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主要实践活动模块

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国家安全教育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以“理论与实践结合、思政与专业融合”为核心,通过三大实践活动:大学生讲思政课、微电影制作、调研河北,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场景,强化使命担当,培养家国情怀,产出高质量实践成果并推动成果转化。

(一)大学生讲思政课

1.活动目标
“行走+讲述”模式,将思政课堂延伸至红色场馆、基层实践场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新时代实践结合,增强“四个自信”。

2.选题类别

场馆里的思政课:依托革命纪念馆、党史展览馆等,讲述建党精神、抗震精神等(如“红船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

行走的思政课:结合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如生态保护、乡村振兴),剖析塞罕坝精神等示范意义。可依托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数字地图选定实践基地。

(二)微电影制作

1.活动目标

“镜头+故事”形式展现红色文化、乡村振兴等主题,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推动思政教育“入耳入心”。

2.选题类别

历史重现类:依托革命遗址还原历史事件(如《觉醒年代·青年志》)。

现实题材类:聚焦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当代实践(如《稻香里的守望者》)。

(三)调研河北

1.活动目标

聚焦河北省情(红色文化、乡村振兴、生态治理等),结合唐山地方特色,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助力河北高质量发展。

2.选题类别

红色河北:研究抗震精神、建党精神传承(如唐山抗震纪念馆案例)。

振兴河北:探究特色产业集群与共同富裕(如唐山迁西板栗产业)。

生态河北:总结绿色发展模式(如唐山南湖生态修复)。

创新河北:剖析创新驱动战略落地(如唐山机器人产业)。

(四)思政类比赛、研究项目认定

鼓励大学生依托思政实践课,积极参加各类大学生思政类比赛、研究项目等根据国家省、市组织举办的思政类比赛及与思政课相关的研究项目,拟如下认定(表1)凡是参与并符合表1认定的项目,可作为思政实践课作业,主要根据获奖等级或结项情况给最终成绩认定前需要与思政课指导教师协商

1.拟认定的思政类比赛、项目

名称

认定方式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开课大赛(校级及以上)

获奖证书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级及以上)

结项证书

河北省大学生“调研河北”社会调查活动

结项证书

寒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校级及以上)

结项证书

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冀青工作调研大赛

获奖证书

“我心中的思政课”大学生微电影大赛

获奖证书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级及以上)

获奖证书

以上列举的多种社会实践方式,除按照每种实践方式的特殊要求完成之外,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可任选一种方式实施社会实践活动,所有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坚持人身安全为第一原则。

第二,凡是要求限定重复率的实践作品,一并提交查重报告。

,所有实践活动都要围绕实践主题进行,内容积极健康,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反应新时代大学生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