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介绍与作品要求

发布日期:2025-10-15 浏览量:

第一类:大学生讲思政课

一、活动简介

通过实地走访红色场馆、乡村振兴示范区等场景,挖掘革命历史、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等鲜活案例将思政课堂从教室延伸至社会大课堂,“行走+讲述”方式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推动理论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行动引导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新时代伟大实践相结合,培养青年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情感认同,强化使命担当增强“四个自信”。

二、选题类别

类别一:场馆里的思政课

依托革命纪念馆、党史展览馆等,讲述建党精神、抗震精神等,如“从红船精神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初心使命”

类别二:行走的思政课

学生可结合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以鲜活的社会场景为课堂,深入基层、融入现实,实现理论认知与行动能力的双向提升。聚焦生态保护领域,剖析党建引领下“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对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意义。

以上类别中可选择其中一个,也可依托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数字地图(https://www.sizhengshijian.cn)选定实践基地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活动  

三、作品要求  

1. 形式规范

视频格式为MP4,分辨率≥1920×1080,时长≤12分钟(含30秒片头),分剪为多个≤180秒的独立片段。需包含实地走访影像、互动研讨、案例分析等元素,避免纯理论宣讲。

2. 内容深度

理论逻辑清晰,结合实地素材阐释选题,鼓励使用新媒体技术(VR场馆导览、数据可视化)增强表现力。  

3. 原创声明

提交讲稿、教案、PPT课件,签署原创承诺书,严禁抄袭或使用AI生成内容。  

四、评选标准

维度

评分细则

内容质量(40%)

政治立场正确,理论深度与时代性结合紧密,案例鲜活且逻辑自洽

表达能力(30%)

语言生动、感染力强,肢体语言与课件配合得当,师生互动自然

创新性(20%)

形式新颖(如情景剧、虚拟仿真),技术应用提升教学效果

技术效果(10%)

画面清晰稳定,音画同步,剪辑流畅,无技术瑕疵

 

五、线上系统使用要求  

1. 选题申报与管理  

登录学校思政课超星智慧平台,填写选题信息并关联实践基地地图坐标

2. 过程记录与材料提交

使用平台记录调研日志、实践照片及视频素材,实时上传至云端共享空间。

最终作品需通过平台提交,命名格式为“类别+作品名+团队负责人”(如“行走的思政课+绿水青山间的共富路+张”)。

3. 互动评价与数据追踪  

开放线上投票与评论功能,结合平台生成的“学习者画像”评估教学效果。

六、参考范例  

优秀案例: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以青春之力助推新质生产力”微课(结合大湾区科技企业调研)。

资源支持:参考《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书籍及全国思政课教学案例库。


第二类:微电影制作

一、活动简介

通过微电影创作,将思政教育融入影像叙事,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主题,以“镜头+故事”的形式展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与担当。活动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结合实地调研、人物访谈、场景再现等方式,将理论认知转化为生动影像,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感,推动思政教育从“入耳”到“入心”。

二、选题类别

类别一:历史重现类

依托革命遗址、红色教育基地等,通过情景还原、人物演绎等形式再现重大历史事件或精神内涵。
示例:《觉醒年代·青年志》——以五四运动为背景,展现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

类别二:现实题材类

聚焦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生态保护等当代实践,讲述真实故事,传递时代精神。
示例:《稻香里的守望者》——记录返乡青年带领村民发展生态农业的奋斗历程。

可依托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数字地图(https://www.sizhengshijian.cn)选定拍摄地点,或结合地方特色场景(如社区、企业、乡村)开展创作。

三、作品要求

(一)形式规范

视频格式为MP4,分辨率≥1920×1080,时长≤15分钟(含30秒片头)。需包含剧本大纲、分镜头脚本、拍摄花絮(≤3分钟),避免纯纪录片式平铺直叙。

)内容深度

主题鲜明,逻辑严谨,需结合实地素材与人物访谈,体现思政教育内核。鼓励运用多线叙事、动画特效等技术手段增强艺术表现力。

)原创声明

提交完整剧本、拍摄日志、版权授权书(如使用他人素材),严禁抄袭或AI生成内容。

四、评选标准

维度

评分细则

主题立意(40%)

政治方向正确,选题紧扣时代主题,思想性与艺术性融合紧密。

叙事能力(30%)

故事结构完整,人物塑造立体,镜头语言富有感染力。

创新性(20%)

形式新颖(如交互式剧情、虚实结合),技术应用提升叙事效果。

技术质量(10%)

画面构图合理,音效与配乐协调,剪辑流畅无硬伤。

五、线上系统使用要求

选题申报与管理

登录学校实践教学平台,填写选题信息并标注拍摄地点(需关联实践基地地图坐标)。

过程记录与材料提交

上传剧本初稿、拍摄计划、现场照片及花絮视频至平台“创作日志”栏目。最终作品命名格式:“类别+作品名+团队负责人”(如“历史重现类+《星火》+李华”)。

互动评价与成果展示

开放线上展映与投票功能,结合平台数据分析(如观看量、互动热度)评估传播效果。

六、参考范例

优秀案例:复旦大学《破晓》——以中共一大会址为背景,通过跨时空对话形式诠释建党精神。

资源支持:参考《新时代思政教育影像案例库》及“学习强国”平台微电影专栏。

 


第三类:调研河北

一、活动简介

聚焦河北省红色文化、乡村振兴、生态治理、创新发展等重大主题,组织学生深入燕赵大地开展实地调研,以“行走河北+研究实践”的形式,将思政教育与社会调查相结合。通过走访革命老区、特色产业基地、生态示范区等场景,挖掘河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塞罕坝精神传承等领域的鲜活案例,重点结合唐山市产业转型、生态修复、红色文化等特色实践,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分析问题,形成高质量调研成果,助力河北高质量发展,厚植家国情怀。

二、选题类别

类别一:红色河北

以唐山抗震纪念馆西柏坡、八路军129师旧址等红色资源为依托,研究抗震精神建党精神、赶考精神等在新时代的传承实践。示例:《唐山抗震精神与新时代城市韧性治理能力提升研究》

类别二:振兴河北

围绕河北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特色产业集群(如白沟箱包、清河羊绒、唐山迁西板栗产业带),探究党建引领下产业升级与共同富裕的河北经验。
示例:《唐山乐亭县设施农业产业集群与农民增收机制创新》

类别三:生态河北

聚焦塞罕坝林场、白洋淀湿地、唐山南湖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工程等,总结绿色发展模式。
示例:《从塞罕坝到雄安:中国式现代化生态城市建设的河北样本》

类别四:创新河北

调研雄安新区科技园区、石家庄生物医药基地、唐山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如中车唐山公司、开元集团机器人产业基地)等,剖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地机制。
示例:《向海图强:唐山曹妃甸港区智慧港口与临港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研究》

(二)实践要求

鼓励跨学科组队(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环境科学),提交多维度调研成果。

三、成果要求

形式规范

主成果:调研报告(5000-8000字),需包含摘要、关键词、目录、正文(含问题分析、数据图表、对策建议)、参考文献。

附件:原始调研日志、照片(≥20张标注时间地点)、访谈录音(需附文字稿)、政策文件摘录。

内容深度

需包含“发现问题-分析矛盾-提出对策”完整逻辑链,结合河北省情引用《河北省乡村振兴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唐山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等政策文件。SPSS数据分析等工具增强科学性。

原创声明

签署调研真实性承诺书,注明数据来源(如河北省统计局公开数据、实地采集样本),严禁虚构案例。

四、评选标准

维度

评分细则

调研深度(40%)

选题紧扣河北发展痛点,数据详实、分析方法科学,对策建议具有可操作性(唐山案例需突出地方特色)。

实践价值(30%)

成果能反映基层真实需求,获地方政府/企业书面评价认可者加分(如唐山钢铁企业、曹妃甸管委会等)。

创新性(20%)

研究方法(如社会网络分析、田野实验)或成果形式(如交互式电子地图)具有突破性。

成果规范(10%)

格式符合学术标准,引用规范,附件完整。

五、实践流程与系统管理

选题申报

登录学校实践教学系统,填写《河北省情调研计划书》,关联实践基地坐标并提交安全预案。

过程记录每日通过超星平台上传“调研手记”(含定位签到、问题反思)。

成果提交调研报告命名格式:“类别+主题+团队”(如“创新河北+唐山机器人产业生态研究+永利官网***”)。

成果转化

优秀报告由学校重点推荐至“调研河北”省级社科项目,并汇编入《河北省情研究案例库》。